阿德勒正向教養心理學【給孩子勇氣的成長之書】:隨書贈『阿德勒成長經典名言』拉頁
點閱:5譯自: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
其他題名:給孩子勇氣的成長之書
作者: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 著
出版年:2024
出版社:小樹文化
出版地:臺北市
格式:EPUB 流式,PDF,JPG
ISBN:9786267304303
EISBN:9786267304297 EPUB; 9786267304280 PDF
分類:心理學  
附註:附錄: 1, 個體心理問卷--2, 五個個案紀錄分析
●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
●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
「個體心理學之父」經典‧成長必讀「勇氣」之書
\隨書贈「阿德勒的成長經典名言」拉頁/
克服內在自卑,讓孩子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難
‧為什麼長子、長女總是會忌妒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?
‧為什麼原本名列前茅的孩子,上了國中成績卻一落千丈?
‧為什麼孩子踏入學校,卻是一連串問題行為的開端?
因為他們都沒有在成長過程中,學會面對困難的勇氣;
因為他們被內在的自卑感控制,無法從正確的道路獲取優越感。
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在追求優越感,然而內心也都蘊藏著自卑感。
這是人類的天性,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,但是若沒有將追求優越感導向有益的方向、若沒有適切的撫慰孩子的自卑感、若沒有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,孩子終將踏上錯誤的人生道路──說謊、懶惰、嫉妒……種種偏差行為逐漸顯現;退縮、愚笨、無法解決困難……孩子將無法學會自己克服人生面臨的困難。
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核心:
‧建立孩子的「勇氣」,才是面對世界最重要的成長基本。
‧培養孩子的「社會情感」,才是給予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‧將孩子視為「統一而獨立的個體」,才能理解孩子所出現的問題行為。
個體心理學之父──阿爾弗雷德‧阿德勒,帶領我們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、看見教育與教養的誤區。當我們用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,最終他才能懂得如何適應整個社會群體、適應身旁的環境,而成為對社會有所助益的人。
本書特色
1.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概念,每一位成人都應該好好閱讀的一本書。
2. 從書中看見孩子的人格發展歷程,學會給孩子更適切的教養與教育。
3. 隨書贈「阿德勒經典成長名言」,隨時給予家長、教師、所有成人勇氣與提醒。
\隨書贈「阿德勒的成長經典名言」拉頁/
克服內在自卑,讓孩子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難
‧為什麼長子、長女總是會忌妒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?
‧為什麼原本名列前茅的孩子,上了國中成績卻一落千丈?
‧為什麼孩子踏入學校,卻是一連串問題行為的開端?
因為他們都沒有在成長過程中,學會面對困難的勇氣;
因為他們被內在的自卑感控制,無法從正確的道路獲取優越感。
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在追求優越感,然而內心也都蘊藏著自卑感。
這是人類的天性,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,但是若沒有將追求優越感導向有益的方向、若沒有適切的撫慰孩子的自卑感、若沒有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,孩子終將踏上錯誤的人生道路──說謊、懶惰、嫉妒……種種偏差行為逐漸顯現;退縮、愚笨、無法解決困難……孩子將無法學會自己克服人生面臨的困難。
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核心:
‧建立孩子的「勇氣」,才是面對世界最重要的成長基本。
‧培養孩子的「社會情感」,才是給予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‧將孩子視為「統一而獨立的個體」,才能理解孩子所出現的問題行為。
個體心理學之父──阿爾弗雷德‧阿德勒,帶領我們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、看見教育與教養的誤區。當我們用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,最終他才能懂得如何適應整個社會群體、適應身旁的環境,而成為對社會有所助益的人。
本書特色
1.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概念,每一位成人都應該好好閱讀的一本書。
2. 從書中看見孩子的人格發展歷程,學會給孩子更適切的教養與教育。
3. 隨書贈「阿德勒經典成長名言」,隨時給予家長、教師、所有成人勇氣與提醒。
章節
- Chapter 1 個體心理學如何看待兒童教育
- Chapter 2 看見兒童人格的統一性
- Chapter 3 優越感與自卑感,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與人格
- Chapter 4 教育者,必須導正孩子追求優越感的方向
- Chapter 5 反常的自卑感,如何阻礙孩子前進的道路
- Chapter 6 如何在兒童成長過程中,預防自卑情結
- Chapter 7 社會情感,如何影響孩子的發展
- Chapter 8 兒童在家中的排行,所造成的心理處境和補救措施
- Chapter 9 全新的情境,考驗著孩子的心理準備程度
- Chapter 10 入學,考驗孩子是否有能力面對全新情境
- Chapter 11 看見外部環境,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
- Chapter 12 如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與性教育
- Chapter 13 用理解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兒童
- Chapter 14 教師如何與父母合作, 來再教育兒童
- 【附錄1】個體心理問卷
- 【附錄2】五個個案紀錄分析